本文转自:济南日报
黎青 作
□付 彪
2023年高考临近,广大考生正在积极调整状态、从容有序备考,而一些不法分子却受经济利益驱使散布涉考虚假信息、贩卖制造焦虑,甚至实施诈骗、诱导考生考试作弊,严重扰乱考试招生秩序。为此,教育部联合有关部门,结合近年来出现的一些典型案例,郑重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,务必提高警惕,谨防上当受骗,做到诚信考试。(6月4日中国新闻网)
不法分子针对高考编造散布的各种虚假信息,无论是涉及考试环节还是录取环节,大都是为了误导考生和家长,最终实施诈骗。此次教育部发布的典型案例,揭示了多种涉及高考骗局的伎俩,对于保障考生和家长的合法权益、提升国家考试的权威性和公信力,具有重要现实意义。
高考作为法律规定的国家教育考试,从考试到招录等各环节都有着极其严格的纪律和规范,考前不可能有所谓的“高考真题”“绝密答案”。而在杜绝考试舞弊方面,各地防高考舞弊的技术手段不断升级,且高考舞弊的后果也十分严重,轻则取消各科成绩,重则会追究刑事责任。
为何还有少数考生和家长上当受骗?这源于不法分子利用考生和家长“病急乱投医”的急切心情与“寻求捷径”的侥幸心理。一些考生和家长相信各类骗局,主要还是出于对所谓“钱学交易”“特殊关系”的信任,而这种信任本身是十分错误的认识。近年来,各地公安机关对各类涉考违法犯罪始终保持高压严打态势。这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,不要轻信骗子们的蛊惑,更不要心存侥幸。
防范高考骗局,一方面,考生和家长要摆正心态。高考是人生一次重大考试,考的不仅仅是知识,更是一个人的诚信意识和法律素养。只有在头脑中筑牢诚信做人、诚信考试的观念,才能抵御各类高考骗局的诱导。同时,还应注意保护好与高考相关的个人信息,谨防被不法分子获取,用来实施诈骗。
另一方面,有关部门要加大防治和打击力度。不仅要加强高考防骗预警,还要加强有关法规政策宣传,让考生和家长普遍知晓考试及录取环节的规则与流程;不仅要不断更新反作弊技术,还要加大对各种诈骗的查处力度。教育、网信等部门要加强防诈教育,加大监测力度,及时阻止欺诈信息的传播,并严格取证交予警方立案。
同时,需要全社会主动参与,深入推进全民反诈,对各种虚假信息积极进行投诉举报,让包括涉考骗局在内的所有骗局都无机可乘。
lin_jin__guang_da_kao_sheng_zheng_zai_ji_ji_diao_zheng_zhuang_tai__cong_rong_you_xu_bei_kao__er_yi_xie_bu_fa_fen_zi_que_shou_jing_ji_li_yi_
shi_san_bu_she_kao_xu_jia_xin_xi__fan_mai_zhi_zao_jiao_lv__shen_zhi_shi_shi_zha_pian__you_dao_kao_sheng_kao_shi_zuo_bi__yan_zhong_rao_